凝心聚力促发展,戮力前行结硕果 ——“十三五”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2021-03-11 10:13:29 来源: 延安市统计局
“十三五”时期,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项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不断扩大, 2017年总量超1300亿元,2018年突破1500亿元,2020年迈上新台阶,达到1601.48亿元,较2015年增加405.63亿元,年均增加81.13亿元,较“十二五”年均增量提高14.6亿元,2020年较2015年增长25.2%,年均增长4.6%,位居全省第8位,较“十二五”提升2位。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0997元,居全省第3位,比2015年增加17198元,年均增长4.3%。
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较2015年增加69.7亿元、151.21亿元和184.72亿元,年均分别增加13.94亿元、30.24亿元和36.94亿元,分别增长4.4%、3.5%和6.7%。
(一)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全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十三五”期间农村经济总量呈现递增态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增加值不断提高,分别比2015年增加127.10亿元、72.08亿元,年均增速均为4.4%。其中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林业增长5.6%,畜牧业增长0.1%,渔业增长4.1%,服务业增长4.2%。
粮食、蔬菜保持良好生产态势。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219.73万亩、总产71.81万吨,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65万吨以上,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78.63万吨后,持续稳定在7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2.2%。蔬菜保持较快增长,产量120.94万吨,较2015年增长32.8%,年均增长5.8%。
苹果产量、面积双提升。近年来全市连续举办“洛川国际苹果节”“洛川苹果博览会”等活动,通过实行“果农 基地 合作社”的模式进行苹果的种植、收购与销售,“洛川苹果”、“延安苹果”逐渐走出陕北、走向世界,全市苹果种植面积330.95万亩,较2015年增加43.6万亩;产量370.39万吨,占全省31.3%,较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较2015年增加95.43万吨,年均增长6.1%,较“十二五”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全市生猪存栏41.8万头,牛存栏6.36万头,禽蛋产量2.85万吨,牛奶产量3141吨,均创历史新高。 羊存栏62.49万只,增长13.3%,增速创“十三五”新高。
(二)工业经济总体向好,主导地位持续稳固
五年来,全市积极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持续发挥工业“稳定器”作用。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洛川轻烃裂解综合利用、延长石油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顺利投产助推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随着能源市场转好,规上工业生产加快,增加值增速逐渐提高,2018年达到“十三五”顶峰,增长10.4%。2020年较2015年增长15.7%,年均增长3.0%;总产值由2015年的1337.55亿元增加到1461.54 亿元,年均增长3.8%,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占规上工业企业个数比重0.7%。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0.29%提高到0.73%。
从产品产量看,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分别保持在1500万吨和900万吨左右;全市大力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煤炭产量5253.1万吨,较2015年增加845.29万吨,年均增长2.7%;天然气、风电等新能源发展迅速,能源供给逐步实现绿色多元化。全市发电量达到81.13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1348.8%,年均增长68.1%;生产天然气64.7亿立方米,增长14.3%,较2015年增长89.6%,年均增长16.2%。
(三)投资、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五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导,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把提升消费能力作为拉动内需增长的主动力。
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5241.45亿元,2020年增长3.8%,是五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发展。民间投资增速达到23.0%,较2015年提高32.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3.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5.9%,较2015年提高28.3个百分点,其中占比较大的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3.3%。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6%,较2015年增长7.8%,年均增长1.5%,逐渐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住房保障工程大力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较2015年增长207.6%,年均增长25.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1%,较201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不断活跃。“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8.75亿元,是“十二五”的1.7倍,年均增长6.5%。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80.13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32.4%和48.6%,年均增速分别为5.8%和8.2%。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0.99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30.6%和52.4%,年均增速分别为5.5%和8.8%。整体实现平稳增长,其中限上企业(单位)零售额163.47亿元,较2015年增加47.31亿元,年均增长7.1%。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增长迅速,2020年达到684个,较2015年增加309个,其中零售业个数居各行业之首,达到319个,占限上企业个数46.6%,较2015年增加143个。随着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力度加大,汽车消费不断扩大,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汽车类零售额42.56亿元,较2015年增长28.8%,年均增长5.2%。线上消费快速增长,网络消费日益成为居民的重要消费方式,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比由2017年的0.24%提升到2020年的0.78%。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质增效态势良好
五年来,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1:61.4:28.5,调整为2020年的11.9:55.3:32.8,一产提高1.8个百分点,二产降低6.1个百分点,三产提高4.3个百分点。
工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近年来,在调结构、促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指导下,工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国有企业产值占内资企业比重较2015年下降3.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产值占比较2015年分别提高2.8个和12.1个百分点。按照“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一主两翼三拓展”产业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非油工业发展持续加快,“十三五”期间非油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分别高于石油工业和规上工业9.4个和5.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 2015年的28.5%提升到51.3%,提高了22.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4.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持续推进全市非能化工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非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占规上工业比重13.7%,较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结构为4.3:32.8:62.9,呈现“三二一”态势。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第一产业投资稳步增长,比重较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较2015年降低12.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比明显回落,从45.0%降低到32.8%,其中石油开采加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降低28个百分点,采矿业投资占比降低39.9个百分点;随着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比重迅速提高,较2015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4.5%,较2015年提高15.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提高9.6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提高1.6个百分点,教育业提高1.1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占全部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9.5%,“十三五”累计达1449.42亿元,是“十二五”的1.7倍,年均增长6.6%。乡村市场累计实现零售额379.33亿元,年均增长5.8%。城镇市场发展优势明显,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按消费类型分,限上企业商品零售额155.79亿元,年均增长7.2%,略高于限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其中吃类商品占限上企业商品零售额比重较2015年提高8.5个百分点,用类商品占比有所降低,年均增长4.5%,其中化妆品、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年均分别增长5.0%、5.2%和4.3%。
非公经济持续发展。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助推非公经济稳步发展,全市“五上”非公企业1269户,较2015年增加621户,占全部“五上”企业比重80.4%,较2015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63.96亿元,较2015年增加183.19亿元;占GDP比重29.0%,较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较2015年提高6.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提高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较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分别提高4.4个、17.2个百分点,是非公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基础保障更加有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财政收支有保障。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63.84亿元,增长5.1%,增速位次由2015的全省末位提升到第1位。较2015年增长1.7%,年均增长0.3%。地方财政支出456.73亿元,较2015年增长44.7%,年均增长7.7%。民生支出较快增长,粮油物资储备支出、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交通运输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92.3%、92.3%、37.2%和32.5%。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
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24.88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加92.79亿元,增长34.1%,年均增长6.0%;各项贷款余额继 201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2020年达到1410.93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加116.02亿元,增长69.8%,年均增长11.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民生领域贷款不断增强。
市场主体不断扩大。“十三五”以来,全市持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达产入统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在库“五上”企业达到1579户,较2015年增加659户,平均每年增加132户。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5.3%提高到5.8%。其中工业276户、建筑业222户、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684户、房地产业134户、服务业263户。分别较2015年增加136户、72户、309户、44户和98户。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十三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29849元提高到36577元,年均增长7.3%(未扣除价格因素)。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惠农政策全面实施,促使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9878元提高到12845元,年均增长9.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7年的3.02:1降低到2.85: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积极推进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延安电商产业园、快递物流双创产业园、农产品物流园、临站经济区加快建设,电商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快递企业和电商更好融合,促进特色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25.35亿元,增长1.4%,较2015年增长38.6%,年均增长6.7%。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46.44亿元提高到67.95亿元,增加了21.51亿元。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 “从无到有”,2020年营业收入1.56亿元,增长75.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从5家增加到25家,营业收入7.43亿元,较2015年增长199.6%,年均增长24.5%。
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红色旅游线路持续发热,“十三五”以来,全市以“红色旅游、黄土风情”为切入点,构建全市旅游新格局。延安革命纪念地成功创建5A级景区,南泥湾、甘泉大峡谷、安塞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创建为3A级景区,延川、黄龙成功创建全省第三批旅游示范县。“十三五”期间国内外旅游人数累计达到24584.13万人次,较“十二五”增长79.0%;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41.67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07.1%。
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打造城市名片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狠抓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市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抓好重点能耗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确保达标排放。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720.84万吨标准煤,“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能耗82.7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9.5 %。生态环保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高,风电、水电及太阳能等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77%,较2015年提高2.27个百分点。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39天,比2015年增加57天,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增强群众蓝天幸福感。
总的来说,“十三五”时期既是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追赶超越定位,扎实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强力推进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全年经济目标任务,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努力推进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